大野出生成長於日本占領時期的韓國,他從很小的時候開始就有幸接受教育、學習知識。
文:郭可盼 關於「一種___的社工觀點」專欄 社會工作是一種很特別的工作方式。或是如果我服務的對象比較需要密集、隨時應變,那我可能同時服務的案量就要很少。
留意你使用的語言,覺察隱藏的關係樣貌 服務的時間、生活的界線、案量,這是比較明確可以分辨的部分,但建立關係的型態需要更進一步的覺察。雖然覺得有很多不足的地方,但想試著整理我的經驗,也期待看到更多社工現身韓國也是美國的條約盟友,有共同防禦協議,但自1979年華盛頓轉與中國建交以來,美國與台灣的關係一直是非官方的。她說:「拜登總統的意思是,美國將堅持其承諾,這是一個好的訊息。這個情況與對日本丶韓國跟台灣都一樣。
」 但葛來儀在回覆德國之聲的詢問時也重申,她所謂的「不幸」,是指拜登的言論會造成外界對美國對台政策上產生混亂,而關於美國政策的聲明應該要準確且慎重。(編按:外交部發言人歐江安,以聲明表示外交部誠摯感謝拜登總統及美國政府再度明確重申對台灣的安全承諾。我常常想起這些人,在錯過的那一刻,那個「你不救我嗎?」的眼神。
如果工作的時間不夠長,不夠讓這個階段慢慢轉變成「成人對成人」的關係就被迫結案,或是工作者對於對方的依賴和緊抓無法負荷,無法好好回應對方,本來希望讓對方在心裡建立起比較穩定、被愛與被照顧的新關係樣貌(原生家庭的矯正性重視),反而重現了被遺棄的過往經驗(原生家庭的創傷性重演)。像是看到特別有需要的人,反而會很遲疑。有一些人被別的工作者或身邊的人抓住了他的手,打撈起來。我也覺得保險業的朋友也很厲害,可以隨時被客戶找到而不會覺得干擾,但是我自己真的不太行。
在溺水的關係裡,有一個陷入困境的人,也有一個在岸上的「拯救者」。但被稱讚的時刻,我第一反應總想起那些被我錯過的人。
僅為示意圖|Photo Credit: Reuters / 達志影像 工作者可以藉著留意自己使用的語言,覺察內心對對方的隱喻。沒有意識到自己的限制,覺得「再努力一點」就可以。而對於「小小孩」來說,即便再理智,結案都是非常創傷的事,特別是原來支持網絡就很薄弱的案主。也因為平時太累了,在對方比較危急時也沒有可以回應的能量。
懷揣著這些無法釋懷的經驗,但還是想繼續和人一起工作下去的話,好像要對自己更明白一些。我一直覺得這樣融入生活,好像才是「落地」的工作者。找到一個適合的位置,可以和人工作,可以對所面對的人負責。我好像不自覺得在用這樣的畫面形塑我的工作。
但有時候這樣的關係也令我很疲憊和消耗,因為很像在顧小小孩。即使很嚮往,但可能真的做不太到時間、地點無法明確切分的工作。
母親與孩子也是我常浮上心頭的意象,希望那些過去在原生家庭經驗不好的案主,可以在助人關係中重新被照顧,因此學習建立比較好的、與自己和他人的關係。但基於各樣原因,那時我沒有辦法拉住他們的手,只能看著他們被浪捲走。
我下班的時候往往要花很久的時間,身體才能從緊張和快速運轉的狀態慢下來,但是如果這時候接到訊息要處理案主的狀況或其他公事,我馬上又會回到很緊蹦的狀態,即使事情一下就處理完了,可能對我來說就像是沒有休息到,反而更累。我在開頭使用了溺水的比喻,這也確實是我在工作前幾年心裡常浮現的畫面。如果要打破這樣的界線,例如有一段時間必須處理危急狀態,那就必須要有後續休息的時間。但這樣的時刻久了,會因為疲憊逐漸失去耐性和心力,很難給對方足夠的空間,或很容易想要責怪對方不夠努力。每個失敗當中,好像才能看見自己的限制是甚麼,自己能做到的和不能做到的。例如常說案主「很可愛」、「很乖」時,內心可能就會有「成人」和「小孩」的對應狀態,也可以藉此觀察不同的隱喻如何影響關係。
也像是更明確地知道自己不是拯救者,在這艱難的世道能做的有限、能與對方同在的時刻也有限。走進別人家、認識一家大小左鄰右舍,和對方一起煩惱錢從哪裡來、吵架怎麼辦、人生目標往哪去⋯⋯只可惜,這些與人同在的時刻,社工在想什麼、工作方法是什麼,很少被記錄下來。
文:郭可盼 關於「一種___的社工觀點」專欄 社會工作是一種很特別的工作方式。或是如果我服務的對象比較需要密集、隨時應變,那我可能同時服務的案量就要很少。
留意你使用的語言,覺察隱藏的關係樣貌 服務的時間、生活的界線、案量,這是比較明確可以分辨的部分,但建立關係的型態需要更進一步的覺察。雖然覺得有很多不足的地方,但想試著整理我的經驗,也期待看到更多社工現身
韓國也是美國的條約盟友,有共同防禦協議,但自1979年華盛頓轉與中國建交以來,美國與台灣的關係一直是非官方的。她說:「拜登總統的意思是,美國將堅持其承諾,這是一個好的訊息。這個情況與對日本丶韓國跟台灣都一樣。」 但葛來儀在回覆德國之聲的詢問時也重申,她所謂的「不幸」,是指拜登的言論會造成外界對美國對台政策上產生混亂,而關於美國政策的聲明應該要準確且慎重。
(編按:外交部發言人歐江安,以聲明表示外交部誠摯感謝拜登總統及美國政府再度明確重申對台灣的安全承諾。」 拜登補充道:「我們已經遵守了每一個我們做出的承諾。
他當時說:「我們相信我們對台灣的承諾仍然和以往一樣堅定。阿富汗跟台灣的問題根本沒有可比性。
拜登政府並沒有考慮到要在台灣議題上重返該承諾,也就是像坎貝爾的公開聲明所表明的那樣。拜登的國家安全顧問蘇利文(Jake Sullivan)本週被問及台灣問題時,也稱這是一個與阿富汗情勢不同的議題。
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文:德國之聲中文網(路透社等) 美國總統拜登(Joe Biden)週四(8月19日)在美國廣播公司(ABC)播出的一次採訪中,表示台灣丶韓國與北約的情況與阿富汗不同,外界認為他的言論似乎將台灣跟其他美國有明確防務承諾的國家混在一起。拜登在回答中指出,台灣丶韓國和北約的情況與阿富汗根本不同。) 雖然美國法律要求華盛頓向台灣提供自衛的手段,但美國政府長期以來對於中國入侵台灣時,美國是否會來協防台灣一直奉行所謂的「戰略模糊」政策。
北約的第五條款是北約的一項協議,該協議規定對聯盟的一個成員的攻擊,將被視為對所有北約成員的攻擊。一些知名的美國學者認為,有鑑於來自北京對台灣施加越來越大的軍事壓力,華盛頓應該對台灣做出更明確的安全保證,但拜登的白宮印太政策協調員坎貝爾(Kurt Campbell)似乎不同意這樣的建議,他在今(2021)年5月份時曾說,這種做法有嚴重的缺點。
她說:「從1954年到1979年,美國對台灣有類似北約第五條款的承諾。我們對北約第五條款作出了神聖的承諾,那就是如果事實上有人要入侵盟國或對北約盟國採取行動,我們將作出回應。
」 本週,美國共和黨參議員康寧(John Cornyn)在推特上,錯誤地稱美國在台灣有派駐3萬名士兵,但早在1979年之前,美國便已未在台灣駐軍。他說:「他們是……與美國達成協議的實體,這些協議的基礎不是這些地區在島上或在韓國發生的內戰,而是他們有一個團結政府的協議,而該政府正試圖阻止壞人對他們做壞事。
本文由兵不污刃网发布,不代表兵不污刃网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m3lne.scrbblr.org/s1ehu/8347.html